新闻中心

【学术报告】12月6日马库斯·赛贝尔:城市化背景下的摄影

日期:2016-12-16浏览:

马库斯·赛贝尔(Markus Sepperer):城市化背景下的摄影(Urbanizationand photography)

报告时间:2016年12月6日(星期二)晚19:00-21:00

报告地点:逸夫建筑艺术馆学术报告厅

:马库斯·赛贝尔(Markus Sepperer)

翻译人员:黄金萍

个人简介:

马库斯·赛贝尔(Markus Sepperer) 1978年4月17日生于奥地利最南端的克恩顿州。早年他曾在萨尔茨堡学习古典音乐,后来出于对于当代文化表达的诉求,他又转而专注于当代音乐,并搬迁到莱比锡及伦敦进行即兴音乐和先锋派音乐的创作。

就像他不满足于古典音乐的研习一样,当代的音乐表达同样无法使他停留,他像早期迷恋音乐一样,又对视觉艺术着迷,他开始自学摄影。在他结束音乐的学习搬回维也纳后,又在维也纳的FotoK-Wien接受了三年的艺术摄影专业教育。不久后,他获得了国际爱普生艺术摄影奖,同年,他的作品又出现在了“艺术科隆”展上。2011年,他收到了克恩顿州政府的文化宣传奖,本奖项专门颁发给年轻有为的艺术家。

居伊·德波认为“世界已经被拍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了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景观已成为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而景观本质上不过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景观就是商品完全成功地殖民化社会生活的时刻”。因此,与马克思分析的商品社会相比,这是一种役人于无形的更加异化的社会。马库斯·赛贝尔正是在这一全球化景观社会的背景下展开自己的工作的。作为一名创作力和行动力都极为活跃的艺术家,马库斯·赛贝尔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城市游走并采集图像,通过后期技术,将不同的景观进行拼贴,往往这种“篡改”式的拼贴与改编反而“还原”了某种更为真实的现实。

对于当代大众来说,眼睛是心灵的替代物。因为我们整天被各种各样的视觉刺激包围着——电影、电视、灯箱、招贴、橱窗、装潢、商品外观设计、商品包装、杂志插图、书籍封面等。可以说,除了传统的视觉享受之外,连我们的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感情、思想、好奇心以及欲望,也越来越视觉化乃至被视觉替代了。视觉将是今天的我们永远探讨不完的“结界”与“色相”,在马库斯的作品中,这种视觉的超真实荒诞性会令我们在惊诧或莞尔之后产生悚然临渊之感。

2016年12月,马库斯·赛贝尔将跟随“风景与景观-亚洲酒店2016”艺术项目来到合肥,这是他第二次到中国;上一次到中国,他的工作项目主要围绕重庆进行,随着项目的进行,也产生了一批关于中国重庆的观察与创作,我们会发现,如果将这些作品比照我们身边的现实看的话,是极具立体性的,它们具有某种冰冷而荒诞的“聚焦”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