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基本情况
学科管理所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建筑与鼎点娱乐网站
学科代码:0855
获得授权时间:机械工程学院(1997年)、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002年)、建筑与鼎点娱乐网站(2007年)
二、学科简介
机械工程方向,鼎点娱乐网站机械工程学科于1945年设立,1981年和1987年先后获得“机械制造”和“机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1990年和1997年先后获得“机械制造”和“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机械工程专业获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99年获准建立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得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评为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2007年机械设计及理论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现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环保装备及工程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点师资队伍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截至2019年5月,学科共有教师及研究人员180余名,包括双聘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学科有1个国家级科研基地、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还有若干个与企业共建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本学科教师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等多个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形成了若干个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如摩擦学与摩擦学设计、噪声振动测量控制与低噪声设计、绿色设计制造与再制造、机器人技术及集成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智能装备与核心零部件设计、智能制造系统及物联装备、真空科学技术与装备、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构件先进制造技术等。本学位点积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多个省级教学团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同,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业享有盛誉。
车辆工程方向,车辆工程专业创办于1954年,目前本学科有教授10人(其中博导6人),副教授13人,讲师(工程师)11人,教师中80%具有博士学位。车辆工程学科于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车辆工程专业获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授予权,2005年被学校列为示范建设专业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获批国家特色示范专业,2009年获批安徽省重点学科。目前实验室面积4000余平方米,教学与科研设备原值超过2000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学科在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节能环保车辆技术、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车辆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等方向形成了特色,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科研经费充足。
工业设计工程方向,2007年工业设计工程获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业设计工程方向本类别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服务于现代社会工业设计人才需求的研究生教育项目,主要利用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与媒体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解决相关产业领域设计、制造以及管理等理论与工程技术应用问题。本专业学位是与本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鼎点娱乐网站工业设计工程方向本类别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国家紧缺的工业设计复合性创新人才或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形成了产品系统设计、人因与体验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科技与文化创意等研究方向,现已成为“立足安徽、辐射华东、面向全国”的高层次、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培养标准
本学科硕士应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贵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以及在机械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熟悉行业领域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应掌握机械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本领域常用的理论与实验方法,具备对工程科学及技术问题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具体培养标准包括:
1、政治思想。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尊重他人的科技劳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研究伦理,恪守《鼎点娱乐网站学术道德规范》;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诚实守信,学风严谨;遵守论文写作规范,严禁任何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擅自使用他人署名、他人实验数据或未公开的学术成果,未参加创作而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反对投机取巧,敢于同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不良的学术风气作斗争,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不做违背国家各项法纪之事。
2、课程学习。在本科的知识基础上,掌握专业方向更深入的基础知识,如数理统计、机械系统动力学、汽车系统动力学、人机工程设计研究等。围绕具体研究方向,掌握该方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门知识,如数控技术、机器人学、电动汽车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等。围绕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深入了解相关工具的基础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能熟练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与专业实践中,如实验仪器设备和测试技术、机械结构分析软件、数字化设计软件等。
3、工程素养。能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去,能够独立承担具体研究方向的专门技术工作。能够学以致用,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能够针对现有产品或工艺,开展工程优化与分析;能够掌握完成具体工程项目的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等。熟悉机械专业领域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熟悉机械专业领域相关技术和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等。
四、主要研究方向
1、机械工程
2、车辆工程
3、工业设计工程
五、学制及学分
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其中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制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获批休学创业的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学位课学分为16-18学分。
六、课程地图
课程名称
| A
| B
| C
| D
| E
| F
|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能力
| 工具性知识及能力
| 自然科学知识及能力
| 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
| 机械工程理论与实践能力
| 工程应用知识及能力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
| ◎
|
|
|
|
|
英语
| ◎
| ◎
|
|
|
|
|
矩阵理论
|
| ◎
| ◎
|
|
|
|
数值分析
|
| ◎
| ◎
|
|
|
|
数理统计
|
| ◎
| ◎
|
|
|
|
随机过程
|
| ◎
| ◎
|
|
|
|
最优化方法
|
| ◎
| ◎
|
|
|
|
变分法与泛函分析
|
| ◎
| ◎
|
|
|
|
科学、工程与文化
| ◎
| ◎
| ◎
|
|
|
|
机械系统动力学
|
|
|
| ◎
| ◎
| ◎
|
现代控制技术
|
|
|
| ◎
| ◎
| ◎
|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
|
|
|
| ◎
| ◎
| ◎
|
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
|
|
|
| ◎
| ◎
| ◎
|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
|
|
| ◎
| ◎
| ◎
|
机械振动
|
|
|
| ◎
| ◎
| ◎
|
汽车系统动力学
|
|
|
| ◎
| ◎
| ◎
|
现代控制工程
|
|
|
| ◎
| ◎
| ◎
|
车辆测试技术
|
|
|
| ◎
| ◎
| ◎
|
工业设计理论研究
|
|
|
| ◎
| ◎
| ◎
|
造型形态研究
|
|
|
| ◎
| ◎
| ◎
|
工业设计溯源与流变
|
|
|
| ◎
| ◎
| ◎
|
服务设计
|
|
|
| ◎
| ◎
| ◎
|
交互设计理论与实践
|
|
|
| ◎
| ◎
| ◎
|
人机工程设计研究
|
|
|
| ◎
| ◎
| ◎
|
公共实验
|
|
|
| ◎
| ◎
| ◎
|
工程伦理
| ◎
|
|
|
|
|
|
口语(英语)
| ◎
| ◎
|
|
|
|
|
智能数控加工理论与技术
|
|
|
| ◎
| ◎
| ◎
|
3D打印与应用
|
|
|
| ◎
| ◎
| ◎
|
现代集成制造技术
|
|
|
| ◎
| ◎
| ◎
|
摩擦学原理
|
|
|
| ◎
| ◎
| ◎
|
高等机构学
|
|
|
| ◎
| ◎
| ◎
|
可持续制造理论与方法
|
|
|
| ◎
| ◎
| ◎
|
电液控制技术
|
|
|
| ◎
| ◎
| ◎
|
机器人学
|
|
|
| ◎
| ◎
| ◎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
|
| ◎
| ◎
| ◎
|
人工智能基础技术
|
|
|
| ◎
| ◎
| ◎
|
机器视觉与应用
|
|
|
| ◎
| ◎
| ◎
|
系统建模与计算机仿真
|
|
|
| ◎
| ◎
| ◎
|
噪声控制工程
|
|
|
| ◎
| ◎
| ◎
|
汽车现代设计技术
|
|
|
| ◎
| ◎
| ◎
|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
|
|
|
| ◎
| ◎
| ◎
|
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
|
|
|
| ◎
| ◎
| ◎
|
电动汽车技术
|
|
|
| ◎
| ◎
| ◎
|
系统建模与仿真
|
|
|
| ◎
| ◎
| ◎
|
汽车可靠性技术
|
|
|
| ◎
| ◎
| ◎
|
车辆诊断理论
|
|
|
| ◎
| ◎
| ◎
|
车辆人机工程
|
|
|
| ◎
| ◎
| ◎
|
智能车辆技术
|
|
|
| ◎
| ◎
| ◎
|
车辆电子控制技术
|
|
|
| ◎
| ◎
| ◎
|
设计思维表现拓展
|
|
|
| ◎
| ◎
| ◎
|
传统艺术与设计
|
|
|
| ◎
| ◎
| ◎
|
数字化设计技术
|
|
|
| ◎
| ◎
| ◎
|
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
|
|
|
| ◎
| ◎
| ◎
|
智能硬件设计
|
|
|
| ◎
| ◎
| ◎
|
产品语义研究
|
|
|
| ◎
| ◎
| ◎
|
七、课程关系图
八、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环节名称
| A
| B
| C
| D
| E
|
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 测试、调研、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 机械部件和系统设计、过程控制能力
| 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 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
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
| ◎
|
| ◎
| ◎
|
|
专业实践
|
| ◎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
|
公共实验
| ◎
| ◎
| ◎
| ◎
| ◎
|
九、课程设置方案
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学位课学分为16-18学分。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学位课程合格成绩为75分,非学位课程合格成绩为60分。
机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
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一
| 二
| 考试
| 考查
|
学
位
课
| 公
共
学位课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 √
|
| 选修
一门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
| 必修
|
英语
| 60
| 3
| √
|
| √
|
|
矩阵理论
| 40
| 2.5
| √
|
| √
|
| 必修(机械工程、车辆工程:不少于4学分;工业设计工程:不少于2学分)
|
数值分析
| 32
| 2
| √
|
| √
|
|
数理统计
| 32
| 2
| √
|
| √
|
|
随机过程
| 32
| 2
|
| √
| √
|
|
最优化方法
| 32
| 2
|
| √
| √
|
|
变分法与泛函分析
| 48
| 3
|
| √
| √
|
|
科学、工程与文化
| 32
| 2
| √
|
| √
|
|
专业学位课
| 机械系统动力学
| 32
| 2
| √
|
| √
|
| 方向一:机械工程
|
现代控制技术
| 32
| 2
| √
|
| √
|
|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
| 32
| 2
|
| √
| √
|
|
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
| 32
| 2
|
| √
| √
|
|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 32
| 2
|
| √
| √
|
|
机械振动
| 32
| 2
| √
|
| √
|
| 方向二:车辆工程
|
汽车系统动力学
| 32
| 2
|
| √
| √
|
|
现代控制工程
| 32
| 2
|
| √
| √
|
|
车辆测试技术
| 32
| 2
|
| √
| √
|
|
工业设计理论研究
| 32
| 2
| √
|
|
| √
| 方向三:工业设计工程
|
造型形态研究
| 32
| 2
| √
|
|
| √
|
工业设计溯源与流变
| 32
| 2
| √
|
|
| √
|
服务设计
| 32
| 2
|
| √
|
| √
|
交互设计理论与实践
| 32
| 2
|
| √
|
| √
|
人机工程设计研究
| 32
| 2
|
| √
|
| √
|
非
学
位
课
| 公共选修课
| 公共实验
| 16
| 1
|
| √
|
| √
| 必修
|
工程伦理
| 16
| 1
| √
|
|
| √
|
论文写作
| 16
| 1
|
| √
|
| √
|
口语(英语)
| 30
| 1.5
|
| √
|
| √
| 选修
|
专业
选修
课
| 智能数控加工理论与技术
| 32
| 2
|
| √
|
| √
| 方向一:机械工程
|
3D打印与应用
| 32
| 2
|
| √
|
| √
|
现代集成制造技术
| 32
| 2
|
| √
|
| √
|
摩擦学原理
| 32
| 2
|
| √
|
| √
|
高等机构学
| 32
| 2
|
| √
|
| √
|
可持续制造理论与方法
| 32
| 2
|
| √
|
| √
|
电液控制技术
| 32
| 2
|
| √
|
| √
|
机器人学
| 32
| 2
|
| √
|
| √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32
| 2
|
| √
|
| √
|
人工智能基础技术
| 32
| 2
|
| √
|
| √
|
机器视觉与应用
| 32
| 2
|
| √
|
| √
|
系统建模与计算机仿真
| 32
| 2
|
| √
|
| √
|
噪声控制工程
| 32
| 2
|
| √
|
| √
|
汽车现代设计技术
| 32
| 2
|
| √
|
| √
| 方向二:车辆工程
|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
| 32
| 2
|
| √
|
| √
|
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
| 32
| 2
|
| √
|
| √
|
电动汽车技术
| 32
| 2
|
| √
|
| √
|
系统建模与仿真
| 32
| 2
|
| √
|
| √
|
汽车可靠性技术
| 32
| 2
|
| √
|
| √
|
车辆诊断理论
| 32
| 2
|
| √
|
| √
|
车辆人机工程
| 32
| 2
|
| √
|
| √
|
智能车辆技术
| 32
| 2
|
| √
|
| √
|
车辆电子控制技术
| 32
| 2
|
| √
|
| √
|
设计思维表现拓展
| 32
| 2
| √
|
|
| √
| 方向三:工业设计工程
|
传统艺术与设计
| 32
| 2
| √
|
|
| √
|
数字化设计技术
| 32
| 2
|
| √
|
| √
|
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
| 32
| 2
| √
|
|
| √
|
智能硬件设计
| 32
| 2
|
| √
|
| √
|
产品语义研究
| 32
| 2
|
| √
|
| √
|
补修课
| 产品设计1
| 80
| 5
|
| √
|
| √
| 工业设计工程方向跨专业补修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
人机工程
| 48
| 3
| √
|
| √
|
|
专业实践
| 6学分,5000字实践报告,与学位论文相结合
|
必修环节
| 文献阅读
|
| 1
|
|
|
| √
| 不计入总学分
|
开题报告
|
| 1
|
|
|
| √
|
学术交流
|
| 1
|
|
|
| √
|
十、必修环节
1、文献阅读: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阅读至少50篇研究领域内以行业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学习本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3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综述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研究现状、水平、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意义及该课题在国内外的概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和预期效果等内容,并在一定范围内答辩。能对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课题可行性等做出论证。硕士研究生应于入学后第二学期完成开题报告。
3、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用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 1年。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能反映出作者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表明作者在机械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达到培养方案和授予学位的要求,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者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有关学位论文答辩按照学校相关管理办法和要求执行。
4、学术交流:硕士研究在校期间应参加不少于3次学术活动,每次学术活动要有 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
5、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内容包括助研、助教及助管工作,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参加国内外企业实训、科研实战等活动。专业实践应当在预期时间内完成并达到良好及以上的考核结果,实践成果应包含不少于5000字的总结,并由相关部门或单位提供考核证明。
十一、培养方式与方法
按照全国工程教指委规定执行。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课程学习是本类别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学习须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培养单位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培养单位或企业开展。
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本类别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本类别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专业实践。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本类别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实践教学采用学分制,须修满6学分。
专业实践可以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或相关企业工程或生产现场进行,导师帮助所指导的研究生确定实践地点、制定实践计划。专业实践主要内容可以是:了解实践单位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或生产工艺;设计、工艺原理;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工程和生产管理等。实践结束后,学生根据实践内容撰写不少于 5000字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内容包括:实践单位的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或生产工艺;设计、工艺原理;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实践教学单位技术或管理特色;技术或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教学单位技术或管理创新方面的建议等。实践结束后,由实践活动所在企业(单位)就研究生实践学习情况给出鉴定,并填写《鼎点娱乐网站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表》。实践报告交导师审核,签字通过后,交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考核,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考核合格,实践记6学分。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本类别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校企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培养单位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合作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和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导师指导:导师指导是保证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培养单位应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加强对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导师组应有来自培养单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
十二、学位论文要求
按照全国工程教指委规定执行。
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准备工作在第二学期课程学习的同时就应着手进行,应在第二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论文工作计划。硕士生所在单位应组织选题报告会并对选题进行审查和把关。硕士学位论文基本完成后,应由所在单位组织预答辩,对论文进行监督并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修改并正式提交论文,方可报学院批准进行论文评阅和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评审与答辩:
(一)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二)本类别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三)论文须有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须由3~5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应有相关的企业专家参加。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和答辩具体要求按照鼎点娱乐网站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学位授予: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本类别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
十三、其他说明
无。